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分部分地區稱“葫蘆王地”。西漢屬古哀牢國地,東漢屬永昌郡哀牢縣,三國蜀漢屬益州哀牢縣,西晉至南朝梁屬寧州永昌郡,北朝州至隋屬濮部,唐南詔國屬永昌節度望部,宋大理國屬永昌府。元朝時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初屬孟連長官司,萬歷十三年(1585年)屬耿馬土司,上隸孟定府。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屬鎮邊直隸廳,上隸順寧府。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1934年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設置滄源設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推翻國民黨設治局,成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歸普洱專區管轄。1951年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現巖帥鎮。1952年,劃歸緬寧(臨滄)專區管轄,同年12月縣政府機關遷駐勐董。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1960年10月,周恩來總理與緬甸聯邦政府總理吳努在北京簽訂《中緬邊界條約》,班老鄉才回歸祖國懷抱,成為共和國版圖上最年輕的鄉鎮。1963年9月,滄源定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于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滄源佤族自治縣是從原始社會末期一步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初期的民族直過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與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勐冒縣、南鄧特區接壤,國境線長150公里,民族文化燦爛,自然生態宜居,沿邊優勢突出,國土面積2446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和1個農場,93個行政村(社區),644個自然村,917個村(居)民小組。
民族文化燦爛,是世界佤鄉、心靈家園。全縣總人口18.98萬人,佤族人口分別占全縣、全國和世界佤族人口的85%、40%、15%左右,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是佤文化薈萃地、傳承地和弘揚地。這里有距今3500多年的滄源古崖畫、南傳上座部佛教三大經典古建筑之一的廣允緬寺、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被評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的接觸類狂歡節”。
自然生態宜居,是大美之地、養生天堂。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34%,是保存完好的動植物基因庫,南滾河國家公園內100多種國家級保護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84條河流縱橫交錯,100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全年氣候溫暖,年均氣溫18℃,負氧離子含量年平均最高值達12000個/立方厘米,是天然的溫室和“大氧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最適宜人居住和養生度假的好地方。
沿邊優勢突出,是秘境邊關、開放前沿。全縣有6個邊境鄉鎮、23個邊境村,全境屬國家二類開放口岸,是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和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城距緬北重要城市臘戌僅200公里,是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是云南連接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門戶。
202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15706萬元,同比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3566萬元,同比增長3.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266318萬元,同比增長6.2%;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0091元,同比增長4.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401元,同比增長7.7%;金融存款余額完成436770萬元,同比增長2.2%;金融貸款余額完成306143萬元,同比增長2.3%;招商引資市外到位資金完成52.3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4623萬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0.44億元。
滄源先后被評選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全域旅游示范縣”、“云南省首批美麗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