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滄源立足民族文化燦爛,自然生態宜居,沿邊優勢突出,歷史積淀深厚的文化旅游優勢資源,以發展鄉村旅游為重要抓手,主動融入和服務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著力打造“世界佤鄉?秘境滄源”的文化旅游品牌。
突出規劃引領,高位推動旅游發展
按照“一核、兩區、三帶”的發展空間布局和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總體規劃,突出“鄉村、休閑、自駕、高端”的目標定位,以“鄉村旅游+紅色旅游、邊境旅游、生態旅游”等多種模式,高質量推動鄉村旅游發展。開發設計美麗鄉村、尋訪古寨等10條精品旅游(自駕)線路,精心謀劃推出文化體驗、紅色旅游、秘境邊關、休閑康養等4條主題清晰、內容豐富的特色鄉村旅游線路,將下班壩、班鴿村等17個鄉村旅游示范村和沿邊旅游特色村等進行有序串聯,深挖各村旅游資源稟賦,著力打造具有滄源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帶,永和新村、上龍乃村等一批新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網紅打卡點不斷涌現,鄉村旅游得到快速發展,呈現出多點開花、百花齊放的態勢。
聚焦重點任務,發揮項目帶動作用
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的發展理念,主動把鄉村旅游融入到“三好”示范縣創建、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和班洪班老一體化發展等重點工作中,積極謀劃各類旅游項目,借力借勢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以世界佤鄉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為突破,積極推進班鴿村、勐來村、蓮花塘村等鄉村旅游建設,打造農文旅深度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樣板。以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為契機,緊盯下班老村、龍乃村、永和社區等沿邊23個村(社區)建設項目,推動沿邊城鎮基礎設施全面提升,補齊旅游服務功能短板,探索“鄉村旅游+邊境旅游”的發展新模式。以班洪班老一體化發展為目標,在進一步提升下班壩、班洪村大寨鄉村旅游品質,發揮品牌示范帶動作用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南板村、下班老村、垌那海自然村等鄉村旅游村,形成區域聯動發展、優勢互補的“鄉村旅游+紅色旅游”新熱潮。
深化“旅游+”模式,增強游客旅游體驗
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營造氛圍。建設提升下班壩感恩紀念廣場、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宣講站、班洪抗英紀念館、班洪四大嫂飯店等,把“總書記回信”“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等紅色文化和精神內涵融入貫通到鄉村旅游線路設計及講解體驗之中,打造下班壩、班洪村大寨等主題突出的紅色旅游村。充分挖掘、保護和傳承利用好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把佤族農耕習俗、佤族民歌、木鼓舞、甩發舞、佤族織錦等非遺文化植入到鄉村旅游發展中,培育打造糯良鄉賀嶺公播自然村農耕文化節、班老鄉貢象節等一批鄉村特色精品文化體驗節慶活動,講好各村的歷史故事、唱響“月亮升起來”等民族聲音,讓游客在休閑游玩的同時,深刻體驗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不斷挖掘農旅融合特色、創新模式。以全域旅游的思維,景觀化體驗式打造種養植業,把種養、采摘和產品加工等過程轉化為旅游產品、成果成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在交通便利和條件適宜的勐角、芒陽、嘎多等鄉村發展特色水果種植,讓游客走進田間地頭,成功引爆了櫻桃、藍莓、柑橘、荔枝等一批旅游農業莊園,以鄉村旅游撬動了“周末經濟”。
激發市場活力,豐富旅游產品供給。
按照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居則居的原則,結合市場主體倍增工作,扶持和培育一批鄉村旅游市場主體,調整鄉村產業結構,全面推進“旅游+”新業態差異化發展,鼓勵支持旅游企業、合作社等開發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創產品、民俗工藝品、旅游商品和紀念品,推出了蜂蜜、稻米、牛干巴、茶葉、野生菌、竹木制品、佤族服飾背包等特色旅游商品,在實現旅游村產業發展和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同時,讓游客不僅能夠收獲滄源鄉村旅游獨有的特色感受,還把鄉村旅游變成“可帶走的記憶”。